Like a Dream
“Like a dream。”面对镜头,27岁的巴西女孩Thaís毫不犹豫地用这句话形容她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经历。这个从南美洲远道而来的姑娘,第一次出国留学,就选择了中国、选择了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,从此展开了一段穿越两万公里的跨文化求学旅程。
专业转向,梦想从“新”出发
在巴西圣保罗大学攻读本科时,Thaís主修语言文学。然而,在接触到传播学相关课程后,她被数字平台、受众行为等领域深深吸引。“我觉得自己在语言学里能探索的领域有限,”她坦言,“而新传涵盖了内容创作、AI技术等更广阔的话题,充满了活力。”这份兴趣驱使她在硕士阶段转向新闻传播学领域,寻找注重实践的学习环境。
这个决定让她像被风吹动的种子,开始寻找适合生长的土壤。在“CampusChina”政府网站上浏览时,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聚焦新媒体的课程体系让她眼前一亮。“我希望学校不仅教授理论知识,更能获得实操的机会,”她解释选择交大的原因,“交大媒传鼓励学生学习新技能、参与实际项目,也为学生提供摄像机、摄影棚等基础设备,比较符合我的期待。”
展开剩余83%申请过程也比预期中顺利许多。“信息清晰,只要耐心阅读即可。”申请的过程也很顺利,“网站上的信息非常清晰,只需要仔细阅读、注意细节即可”。如果在申请期间有难点和问题,也可以通过官方公布的电子邮件向老师们询问。Thaís提到,自己还向中国政府申请了奖学金,能为自己异国求学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。
在差异中适应,在美食中交融
初到上海,饮食差异是最大的挑战。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口味一开始让她有些不适应,但不久,她便在闵行校区餐厅找到了“熟悉感”:二楼沙拉自助让她重拾巴西的味道,而三楼绿园餐厅则令她沉醉于中国美食的丰富。有时,Thaís会去校外和朋友一同探店,“南京路的新疆餐馆就很棒”,Thaís回味着。点外卖也成了Thaís的日常,“我还是外卖平台的会员呢,价格也很划算。”偶尔一些热情的中国朋友会邀请Thaís去尝试他们的家乡菜,Thaís对此表示“我觉得很喜欢,也很开心”。
语言障碍成为Thaís适应中国求学过程中的另一道门槛。虽然课堂教学使用英语,但日常生活中的汉语环境仍带来挑战。“去食堂点菜只能靠手指图片。”她笑着自嘲。不过好在,交大为所有国际学生提供汉语课程,Thaís也会在课余时间自学,通过了HSK二级考试,“目前我的中文还不是很好,所以我会继续学习。”
融入媒传,“每一节课都让我成长”
在媒体与传播学院,Thaís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。最让Thaís受益的,是媒传学院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。尤其在《创意广告》课程中,从脚本撰写到拍摄剪辑,她与团队充分使用学院设备进行完整项目制作,“这就是SJTU媒传的魅力和特色。”
此外,媒传学院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也让Thaís受益匪浅。在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作业中,来自各个国家、不同背景的同学们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,互相学习、借鉴经验。“非常国际化,”Thaís认真地说,“同学们总能碰撞出非常多元的观点,我也学习到很多。”
提及印象深刻的教授,她还特别感谢三位老师对她的影响。康东晶(DongjingKang)老师关心学生、善于倾听,“专注课堂教学,能给学生带来许多启发”;吴舫老师讲课条理清晰、严谨认真,“听她上课完全不枯燥,可以理解并跟随她说的每一句话,她也提供给了学生很多宝贵的建议”;Ciccy王茜老师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既有深度又充满乐趣,同时老师非常平易近人,会组织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。
Thaís认真补充道,“其实媒传学院的老师们都非常好”。当自己在学习、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时,可以随时去和老师们沟通,“无论我们需要什么,他们都非常乐意提供帮助。”学院也会不定时邀请不同的嘉宾、客座讲师来做讲座,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、职位的信息,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一些支持。
通过学校国际学生服务中心组织的企业参观活动,她获得了实习机会,还参与视频项目分析用户互动数据、为公司的社交媒体账号制作视频。“实践让我真正理解所学的意义。”此外,她还有机会前往广州,在颁奖典礼上庆祝同学获奖,想到和参赛队员、老师共同庆祝喝彩的那一刻,她说:“那一刻对我们而言非常宝贵。”
从课外活动的「参与者」到解决问题的「提案人」
Thaís不满足于课内学习,参与了国际学生组织的一些活动,比如国际文化节等。“校庆时我们留学生可以摆设摊位,展示国际文化,”Thaís说,“这些活动很有趣,让我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。”课余时间,她喜欢观察校园里的流浪猫咪,在校园散步,去思源湖畔走一走,“湖里的小鸭子和包玉刚图书馆的美景让人放松。”
去中国各地旅游也能够在课余生活中给Thaís一些治愈感。去年她已经去澳门游玩过,“很有意思,我还想再去中国南方旅游一次”。今年她计划冬天去中国北方看一看。平时不忙的时候,Thaís也会选择去上海周边的城市转转,“我去过嘉兴,离上海很近,”Thaís的眼睛亮亮的,“我穿了汉服在水城散步,风景很美。”
细心的Thaís从课余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了校内学生们的特别需求。“我们发现,大多数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渴望交流,但缺乏破冰契机,且交流之间存在一定障碍。”经过调查和采访,Thaís与其他几个同学一同以国际学生团队的身份参加了校园提案大赛,以小红书作为数字桥梁,让学生基于兴趣组队,进行线上初步的互动,再延伸到线下交流,帮助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之间拓展彼此的“异国朋友圈”。“我们在最终确定项目流程后,也会进行试点测试,希望能帮助大家打破沟通的隔阂。”
致后来者:“用勇气走出舒适区”
面对未来,Thaís仍在探索。“读博还是直接工作?我心里还没有定论。”她自称自己像是“探险家”,渴望挑战与变化。“想在传播领域走得更远,就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。”Thaís认为,在新传专业要获得竞争力,就要不断内驱自己学习新软件、新技能,不要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,要用勇气突破自己。“要尽可能抓住一切新的学习机会,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一切。”
她鼓励未来的留学生大胆申请上海交通大学,“流程和文件的准备并不难,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迈出那一步。”Thaís认为,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十分包容的学校,对每一位留学生都非常欢迎。课程设置也并不枯燥,会帮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际。对于新传专业的同学而言,有机会与新闻、互联网等从业者接触,向他们请教学习。
同时,Thaís也提醒大家,时代选择太多,“有时候你会容易忘记自己身处何位”,因此要学会多线程工作,谨慎对待自己肩负的责任,并锚定自己的目标,要逐渐明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吗,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
………………
研究生入学这一年来,Thaís在交大种下了语言、文化、技能与友谊的种子,也学会在不确定中播种希望,在跨文化的土壤中扎根。Thaís说:“很多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好,但我在努力成长。”那双来自南半球的眼睛,在成长中将逐渐清澈坚定。
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Thaís已然找到并探索着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方式。梦想,也许始于一次意料之外的出发。但更动人的,是如何将“like a dream”的憧憬,活出自己的人生特色。
编辑:曹钰婕
采访与排版:刘佳艺、刘德玺
责任编辑:郑雨涵
发布于:北京市胜宇配资-股票投资配资-如何利用杠杆买入股票-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